張濟民 物理治療師: 中風後回家的煩惱(一): 肢體上或關節的不適及疼痛 WFU

網站頁籤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中風後回家的煩惱(一): 肢體上或關節的不適及疼痛

作者: 張濟民 




中風復健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急性期,此時狀況容易不穩定,早期給予適當的床邊或治療室復健,盡力提升功能自主的功能,第二階段為亞急性期,強調動作品質的恢復,想辦法幫助病人回復日常生活

以上兩階段大部分中風個案都是以住院為主,第三階段慢性期基本上都是回家甚至回到職場上,但是很可惜物理治療對於中風的介入主要以住院期間為主,較少能幫助到回歸社會的患者,所以回去很多問題沒有辦法得到幫助,常見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肢體不適和疼痛的問題

回歸熟悉的生活後,為甚麼會出現很多不適或疼痛

慢性期的個案雖然在生活功能上可以自理,可是動作品質往往無法完全恢復,容易使用代償的方式來執行動作,因此錯誤習慣日積月累就會造成許多疼痛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 肌肉無力仍然存在: 尤其是患側邊的肌肉,腦筋想做動作,但是肌肉往往都會慢半拍的感覺,肌肉收縮和放鬆的反應會比正常肌肉慢,因此需要靠能力比較好的肌肉來代償完成任務
  • 異常張力沒有消失: 肩膀手臂容易出現彎曲的張力,腿部和足部則是踢直的張力,通常動作太突然或是做太吃力的動作容易誘發,當天精神狀況不佳也容易出現,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不一樣
  • 肌肉本身縮短: 中風後的活動量平均都會比普通人少,因此關節相對不活動,又加上因為張力的關係周邊的肌肉會適應性的縮短變緊,最後導致某些關節活動過大太操勞,某些關節太緊繃活動過小
  • 肌耐力不足: 由於中風後的肌肉慢縮肌纖維變少,因此耐力變差,常常活動沒多久容易疲勞,最後演變成代償動作

這些因素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久而久之這些動作就變成了"習慣",因此在臨床上常常聽到頭痛、肩膀痛、手肘痛、手麻、腳麻等等,其實都是因為日積月累的動作"習慣"累積而來,進而造成某些某些肌群負擔太大造成發炎的狀況或是壓迫到神經產生痠麻的症狀,除了患側不適以外,好側也有可能發生

該怎麼改變現狀呢?

最根本仍然需要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透過理學評估找出代償的動作及較弱或失能的動作鍊,再來透過運動治療重新拿回身體的控制權

與此同時也需要透過徒手處置幫助疼痛的好轉,避免因為疼痛而不敢動這個療程不可能幾次會完全康復,但是如果有好好配合,幾周後可以期待明顯的變化

根據統計中風只有將近10%能完全恢復,所以問題可能會一直持續存在,物理治療師沒辦法幫助身體完全恢復,但能幫助讓中風影響生活最小化,我們不是萬能,但沒有我們萬萬不能

                             期待變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