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民 物理治療師 WFU

網站頁籤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為甚麼電療熱敷治不好我的痛??

 作者:張濟民




在電療室常常聽到個案不斷的說: 電療電那麼久確實會幫助舒緩,可是為甚麼沒有辦法完全康復,如果不來做就會復發,然而不是因為電療沒有效,而是你的症狀電療這種儀器治療沒辦法解決,隨著現在醫學的進步會發現關於疼痛或其他不舒服症並不是單純身體結構受傷這麼簡單。

造成疼痛其他的原因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 (IASP) 於2020年7月修訂了疼痛的定義: 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或類似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體驗,所以疼痛其實是"主觀"的感受。

有沒有經驗腳趾撞到桌角時,劇烈的疼痛慢慢冒出來,而且有時會持續一小段時間,但是可以實驗看看,當你撞到時,腦中的意識不斷的放出只是輕輕撞到而已,不會造成傷害,這時你會驚訝地發現不怎麼會痛,而且一下就沒了,或是手指沒注意到被刮傷,但等你意識到刮傷的時候疼痛襲來。

那甚麼情況會造成主觀的疼痛呢? <疼痛先醫腦>這本書有提到毒素、營養素或生化失衡、能量混亂、食物不耐、地常和生理壓力、情緒或靈性問題都有可能會造成身體疼痛或奇奇怪怪的症狀出現。

按照邏輯肌肉韌帶受傷通常幾周就可以恢復,但是很多狀況會拖很久,往往原因不只有單一一種,有時候需要往其他身體系統去找答案,例如很多旋轉肌腱鈣化的患者伴隨副甲狀腺分泌的問題、有些人明明沒有做激烈運動,但肌腱卻拉筋過程斷了,通常可能是肌腱本身有感染問題導致變得脆弱。

造成疼痛的軟體硬體都要解決 

電子五哥廣達在筆電伺服器等硬體代工的大廠,可是如果沒有相對應的作業系統及軟體運作,筆電和伺服器形同空殼,我們人體的結構就像硬體一樣,不是把眼睛或影像觀察到的結構損傷治好,疼痛就會消失,有時候反而是身體處理疼痛訊號的"過程"(也就是軟體的部分)出錯了

美國及日本已經有研究顯示核磁共振照出來有椎間盤突出和退化的人有80-90%都沒有症狀,因此一定是有其他因素成疼痛,而肥大細胞活化症候群往往是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疼痛先醫腦>作者提到疼痛可以簡單分成三大類: 結構、化學和情緒,治療的重點在排序,找出癥結點,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電療只是從單一面向治療,因此這也是對大部分人來說沒有效的原因。

期待身體變好的可能性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民眾心中的物理治療師

 
作者:張濟民

從google trendings可以發現"按摩"關鍵字查詢次數從2004逐年升高,物理治療反而沒有變化

但我們稍微從民眾認知來探討,今天民眾痠痛不舒服的問題會有三個選項: 第一個醫院或診所的復健科、第二個中醫診所做針灸吃中藥、第三個按摩、推拿等民俗療法

對於民眾來說,西醫主要是解決比較"急性期"的問題;中醫的中藥反而比較像是調理保養身體,屬於較"慢性期"的問題,民眾還是會認為我們是復健科底下只是做電療或教簡單的運動,對於我們的徒手治療及按摩也分不清楚

當然近幾年因為有網紅的出現導致物理治療師在網路上的聲量被拉起來,有更多人了解物理治療師提供的價值,但是綜觀整個醫療健康產業來說比例相對甚少

台灣醫療市場規模本來就小,但是提供的醫療保健服務很多元化,民眾的選擇常受到很多的干擾因素(網路訊息、親朋好友口碑推薦或是行銷等等)

在民眾的認知不會在意按摩師、推拿師及物理治療師,因為不想聽你的頭銜或資歷,對他們來說都是用嘴巴和手來做事,能幫忙解決她們問題才是重點

而物理治療師屬於西醫的領域,所以自費市場客戶常常要求當次就要改善很多,不會當成按摩保養來看待,因此不管是透過運動或徒手治療需要比一般非醫療人員更好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找出沒有被發掘的需求加以發展才能有所成果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抬頭挺胸往往是造成肩頸痛的元兇

 
作者:張濟民




工程師、金融業或是辦公室的行政人員等等常常都需要長時間維持一種姿勢的人,一忙就是幾個小時過去,工作過程中常常會覺得身體緊繃或是發現駝背一段時間需要伸展一下,因此會習慣性的往後夾背,往後挺腰,甚至為了避免自己一直屈曲的身體,常常會維持挺胸或是往後夾背的姿勢避免上半身一直往前,然而在臨床我發現很多人反而是太挺胸所以導致很多疼痛問題。

我們認知的抬頭挺胸 VS 現實中的抬頭挺胸

正常站姿整條脊椎的排列本身就有一定的曲度,主要是為了使身體可以緩衝,頸椎和腰椎往前凸而胸椎本身就是有一點彎曲,當正常維持坐姿看螢幕時腰椎、胸椎河中下頸椎都是彎曲,反而只有上頸椎是往後伸直(因為頭朝前方看螢幕)




當一般的人做往後延伸動作時會以為從頸椎到腰椎全部都會伸直前凸,但其實大部分的人常常是下頸椎和腰椎仍然維持彎曲,往後伸直前凸的只有胸椎和上頸椎或是胸椎和下頸椎沒什麼往後伸直前凸反而是腰椎和上頸椎往後過度前凸。

以上只是從一剖面來探討,然而現實中身體同時也會習慣旋轉一側,甚至會把身體歪一邊,也就是屁股坐偏一側比較多,因此脊椎排列不整的狀況會更複雜,而這些習慣除了會出現在工作,這些壞習慣還是會默默地跟著自己回家,常常渾身不自知,這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

所以該怎麼改善肩頸痛? 

  1. 避免一個姿勢維持太久,理想來說每30分鐘就應該變換姿勢,站起來再馬上坐下都是一種變化。
  2. 改善個人工作的環境,相信現實中很難每30分鐘就站起來變化姿勢,第一個投入工作後會忘記時間而且很忙不能斷,第二個一直站起來做伸展很奇怪,所以只能盡量調整辦公桌的環境。
  3. 正確的做伸展運動,首先眼睛直視前方,想像頭像一顆氣球往上飄,整條脊椎向正上方天花板拉直的感覺,此時腹部會自動變緊的感覺那便是核心再幫忙作用,過程中不能感覺背後有用力的感覺,這個動作也不需要很用力做到,需要很費力便是錯誤的,只要輕輕得延伸便有效果。
如果發現仍然改善不了症狀,還是建議找物理治療師的幫助,共同找出遺漏掉的可能性。

                                        怎麼樣可以更好呢?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中風後回家的煩惱(二): 手腳不聽使喚


作者:張濟民




一位50多歲男性中風個案,日常生活獨立而且也順利回到工作職場,但是他還是很困擾走路耐力不好的問題,每次走一段時間後,腳就開始不聽使喚,變得沒有力,張力也變得比較明顯,因此走路的持久性成為他的困擾,當然其實很多回歸自己生活的個案也都有類似的問題,以下來探討幾個主要的原因。

為甚麼患側容易不聽使喚

原因主要有...
第一個是肌肉收縮及放鬆反應變慢,常常會覺得肌肉跟不上大腦命令的感覺,而且每一條肌肉的反應也都不一樣,相信在住院期間都有試過把患側手臂伸直推出去,但當想要彎回來時沒辦法馬上動作。

第二個肌肉不是完張力過大就是張力過鬆,中風過後神經控制肌肉的方式變簡化,就類似電腦不是1就是0,可以觀察一個現象,睡覺的時候往往患側邊的肢體會變得特別鬆軟,好側邊雖然放鬆但還是會維持一定的張力;再換一個情境,當今天走路跨步時,腳要離開地面,但是因為小腿肌用力過猛再加上股四頭肌放鬆太慢,最後導致整條腿很僵硬,腳只能拖著走路

第三個中風後的肌肉"慢縮肌"纖維萎縮較多,也就是耐力型肌肉變少了,因此中風個案體力會必較差,尤其是患側邊剛開始動作可以執行比較有流暢,但隨著時間推移,開始變得沒力,變得沒有效率。

以上這些原因皆是因為中風後神經肌肉適應性的改變,所以如果有正確的訓練是可以期待明顯的改善?

該怎麼改善呢?

主要透過"功能性"的肌力訓練才能有效的改善,例如: 走樓梯走不好,就從踏階開始做訓練,不能只是針對肌肉有沒有力作為訓練標準,包含肌肉的反應能力、動作中各肌肉之間的協調也必須納入考量,以走路而言,不可能只是訓練沒力的肌肉就會走得好。

這一切的訓練其實都是訓練大腦的控制能力,大腦想的是動作的目的,而肌肉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罷了。

期待更好的生活品質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中風後回家的煩惱(一): 肢體上或關節的不適及疼痛

作者: 張濟民 




中風復健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急性期,此時狀況容易不穩定,早期給予適當的床邊或治療室復健,盡力提升功能自主的功能,第二階段為亞急性期,強調動作品質的恢復,想辦法幫助病人回復日常生活

以上兩階段大部分中風個案都是以住院為主,第三階段慢性期基本上都是回家甚至回到職場上,但是很可惜物理治療對於中風的介入主要以住院期間為主,較少能幫助到回歸社會的患者,所以回去很多問題沒有辦法得到幫助,常見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肢體不適和疼痛的問題

回歸熟悉的生活後,為甚麼會出現很多不適或疼痛

慢性期的個案雖然在生活功能上可以自理,可是動作品質往往無法完全恢復,容易使用代償的方式來執行動作,因此錯誤習慣日積月累就會造成許多疼痛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 肌肉無力仍然存在: 尤其是患側邊的肌肉,腦筋想做動作,但是肌肉往往都會慢半拍的感覺,肌肉收縮和放鬆的反應會比正常肌肉慢,因此需要靠能力比較好的肌肉來代償完成任務
  • 異常張力沒有消失: 肩膀手臂容易出現彎曲的張力,腿部和足部則是踢直的張力,通常動作太突然或是做太吃力的動作容易誘發,當天精神狀況不佳也容易出現,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不一樣
  • 肌肉本身縮短: 中風後的活動量平均都會比普通人少,因此關節相對不活動,又加上因為張力的關係周邊的肌肉會適應性的縮短變緊,最後導致某些關節活動過大太操勞,某些關節太緊繃活動過小
  • 肌耐力不足: 由於中風後的肌肉慢縮肌纖維變少,因此耐力變差,常常活動沒多久容易疲勞,最後演變成代償動作

這些因素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久而久之這些動作就變成了"習慣",因此在臨床上常常聽到頭痛、肩膀痛、手肘痛、手麻、腳麻等等,其實都是因為日積月累的動作"習慣"累積而來,進而造成某些某些肌群負擔太大造成發炎的狀況或是壓迫到神經產生痠麻的症狀,除了患側不適以外,好側也有可能發生

該怎麼改變現狀呢?

最根本仍然需要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透過理學評估找出代償的動作及較弱或失能的動作鍊,再來透過運動治療重新拿回身體的控制權

與此同時也需要透過徒手處置幫助疼痛的好轉,避免因為疼痛而不敢動這個療程不可能幾次會完全康復,但是如果有好好配合,幾周後可以期待明顯的變化

根據統計中風只有將近10%能完全恢復,所以問題可能會一直持續存在,物理治療師沒辦法幫助身體完全恢復,但能幫助讓中風影響生活最小化,我們不是萬能,但沒有我們萬萬不能

                             期待變好的可能性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爬山後的小腿痠痛--不只是單純運動後的肌肉痠痛

作者:張濟民


圖為白石吊橋


近期剛和朋友爬完霞喀羅國家步道,爬完過後便聽到他們抱怨出現小腿肚酸痛的症狀,回去想說只是單純運動過度,所以稍微休息按摩或拉筋就會好轉,但是幾天過後症狀依舊在,日常生活爬樓梯及走路都會很困擾,甚至有時維持某一個姿勢太久也會引發症狀,以下來討論幾個在臨床上常見的可能性來探討

單純的肌肉後痠痛

第一個小腿肌肉(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在整個下肢結構中主要是扮演力量傳遞及足部微調的功能,相信大家爬山都知道,山上的路常常是凹凸不平且土石很鬆動,每一步皆需注意有沒有踩穩否則容易滑倒或是翻船

因此會比平常更需要小腿肌肉來穩定,而對於不常爬山的人來說確實會造成小腿肌肉緊繃及痠痛,通常休息兩到三天就會慢慢改善,但往往沒有這麼單純

另有玄機

然而有時其他肌肉的失能也會造成小腿痠痛緊繃的症狀,而第二個最常見的便是核心肌群沒有出來作用,導致下方的小腿肌除了自己的工作外,還要做他們的任務,想像一下如果分組報告大家把所有事情丟給一個人做,他一定也難以負荷

核心穩定就像是一顆飽滿的氣球撐在腹腔,整個胸腔和脊椎都在正常的排列,每一條肌肉也能各司其職

相反的如果核心不穩定就像是漏氣的氣球在腹腔,軀幹搖搖欲墜,周邊的肌肉除了本身任務以外還得幫忙穩定胸腔和脊椎排列,因此容易因為過勞而痠痛或緊繃,就是所謂的代償,尤其當有背重物的時候代償的問題會更放大

常忽略的原因

最後在剛剛提到脊椎排列不穩定及代償肌肉的緊繃有可能會壓迫到神經,使神經有缺血且訊號傳遞出現問題,所以有時小腿緊繃痠痛的問題歸因於神經受到壓迫,根據臨床經驗,頸椎到腰椎神經都會影響到小腿,因此還是需要做神經相關的測試了解神經是否受到哪裡的軟組織或是哪一節脊椎影響,這個原因也常常被忽略

以上是常見的原因,當然這些不是個別事件,常常這些原因會混合在一起出現,所以很多人休息、按摩或拉筋會稍微舒緩,但是就是沒有辦法完全好,那可能就要作重新評估了解狀況,身體各部位各系統往往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還是要整體評估才能了解原因

期待變好的可能性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足底筋膜炎的真相

作者:張濟民




40多歲菜市場賣菜的女士,每天都努力的把菜搬上搬下,但是最近發現腳跟的地方早上起來地一步特別痛或是坐在椅子上一段時間也會痛,儘管被診斷為足底筋
膜炎,但是小腿拉筋運動、止痛藥和多休息並沒有因此而改善,隨著時間推移反而變成踩地走路就會痛,甚至感覺她的疼痛會伴隨她一生

足底筋膜炎不是因為發炎?

然而如果從症狀判定其實足底筋膜炎的疼痛不太像是發炎造成的,反而像是受到壓迫的症狀,一般來說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的人常常抱怨早晨起床下床的第一步或是久坐、久站後活動的第一步特別痛,活動一陣子會好轉,這種疼痛比較像是某些原因讓組織受到刺激而產生

如果是發炎的話,不管你怎麼活動還是會痛,如果急性期甚至休息也會痛,這也是為甚麼吃多種消炎藥物效果不彰,因為問題根本不在發炎

根據研究發現足底筋膜組織變厚以及周邊軟組織失去應有的彈性才是主因,想像一下把一長條毛巾的一邊壓在椅子的腳下並往上拉,此時會發現毛巾壓迫處的位置承受張力會愈大

毛巾就像阿基里斯腱而椅子的腳就像足跟,所以足跟下內側肌腱的連接處承受拉力會比較大,身體為了適應組織會增生變厚,剛好此處的血管相對較少,而血流因張力變更少,所以會產生退化的症狀,另一方面毛巾往上的拉力就像是小腿腓腸肌太緊(失去彈性),造成足跟周邊肌腱筋模張力過大

在臨床上也發現脊椎神經受到壓迫也會造成足跟疼痛,可能是椎間盤、小骨刺或脊椎旁組織張力過大影響到神經,神經的症狀有可能會變動位置,且通常也會合併其他疼痛症狀,所以可以很好的做鑑別

該怎麼解決疼痛問題?

  1. 伸展小腿的肌肉或透過筋膜槍針對肌腹張力大的地方放鬆
  2. 避免維持一個姿勢太久,通常維持30分鐘就需變化姿勢,同時不要維持歪一邊或轉一側不對稱的姿勢
  3. 避免穿鞋底太硬的鞋,盡量穿符合足部生物力學的鞋,也就是愈接近赤足的鞋
  4. 尋求物理治療師教導脊椎核心的運動或是徒手協助減輕壓迫

最後還是要建議不要因為疼痛就不敢動否則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因為很多足跟疼痛的問題其實反而是不動所造成的,如果有些微或時好時壞的疼痛出現應多加注意,建議盡早接受治療,不要拖到步步錐心才尋求幫助

期待變好的可能性